核医学物理研究所正式启动安徽省重点研究项目

202310月,由安徽省科技厅和企业总投资预算为300万的“肿瘤近距离放射治疗微型X放射源装置”重点攻关项目即日正式启动。此前,项目已于2023626日在安徽省科学技术厅《关于2023年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(社会发展领域)拟立项项目公示表》中公示。

重点研发计划(社会发展领域)项目是为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聚焦安徽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“最紧急、最紧迫”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攻关,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。

肿瘤治疗根据源到皮肤的距离分为远距离照射和近距离照射。常见的加速器均属于远距离治疗设备。近距离治疗设备则更贴近皮肤及肿瘤端,主要治疗腔内及浅表肿瘤。传统近距离设备以妇科后装机为主。后装机施源器为源的活动腔道,源在不同位置照射,多点剂量叠加才能实现剂量分布与肿瘤形状一致,故要求射线源体积小(mm级)、可移动。目前后装机射线源以放射性粒子铱-192为主。铱-192粒子半衰期为73.827天,科室需要每3个月更换一次射线源,我国铱-192粒子供求不足主要依赖进口,主动性较差。此外,近年来国家对放射性物质的生产、使用、运输、报废及环境影像等规定越来越严格,科室使用放射性粒子的更换手续繁琐,放射性物资回收也是一大难题。

kVX射线较Ir-192照射深度浅及剂量跌落陡,有效治疗深度恰好覆盖肿瘤区域的同时肿瘤区域外剂量迅速跌落,正常组织、器官受照射较低,在高效治疗肿瘤的同时更好保护正常组织、器官,大幅降低放射性毒副反应。小型kVX射线发生器较Ir-192在上述问题上具有显著的优势,但多年来X射线发生器的小型化是一项国际性技术壁垒

此次立项获批,项目负责人徐榭教授将带领团队研究微型X射线球管样机的核心科学难题,攻克近距离调强放射治疗(IMBT)剂量学理论和技术难点,提出和验证这种新方法在治疗宫颈癌等疾病中的临床可行性,从快速计划到在线剂量验证,实现近距离精准治疗全流程化,为患者提供快速优质治疗服务,为医院提供便捷高效治疗流程,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,为国内放疗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。